close

【記者曾美惠台北報導】地球村時代來臨,身為地球公民的台灣學生,「國際觀」及「對國際事務認知」表現究竟如何?答案是「不及格」。

根據金車教育基金會今年10月初針對全國高中1、2年級及大專校院1到3年級學生抽樣所進行的調查顯示,7成8的大學生認為英語很重要,81%的人認為「擁有國際觀」應該具備的條件有外語能力、時常閱讀國外資訊等。

國際認知待加強

調查顯示,僅有1成6的學生每天注意國際事務動態,近6成的學生每週至少1次注意國際事務動態,且在國際友善國家的排行榜中,美、日成為學生眼中的世界,認為非洲邦交國、美國與中南美洲邦交國對於台灣最為友善,最不友善的是中國、日本及美國。經貿發展也首重美國與日本,對於其他國家則較不了解。

學生獲取國際資訊管道相當狹窄,三大資訊來源分別是電視新聞(89.4%)、網際網路(70.1%)及雜誌報紙(65.5%),而國際重大事件(63.7%)、影視明星(43.1%)、政治戰爭(41.1%)、體育賽事(32.9%)等最受關注。

在有關國際事務的認知上,有超過33%的學生不知道「WHO」是「世界衛生組織」,有近49%的學生不知道2012年奧運舉辦地點為英國倫敦,更有將近一半學生不知道我國的邦交國數目,顯示台灣學生在國際事務認知上很差,金車教育基金會指出,台灣學生對國際事務認知根本「不及格」。

金車教育基金會建議,提升外語能力為進入國際社會的敲門磚,重要的是應該加強台灣對國際事務的認知,增加與國際的連結。金車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孫慶國表示,政府與其10年花50億買邦交,不如將經費轉為提升國人的英文程度,每年送大批學生出國學習英語,參與國際事務,促進台灣與國際的交流。

台灣學生沒自信

曾參與維也納舉辦的聯合國模擬會議的台北大學公行系學生張婉怡明白指出,台灣學生以「國際資訊不足」作為自己缺乏國際觀的原因,是藉口,「連東歐這種在資訊系統比台灣要差的國家,大學生都熟知我國的政經環境,在台灣的學生根本不可能資訊不足」。

張婉怡說,很多學生不主動尋找訊息,甚至以金錢為考量,導致失去更多,相當可惜。她認為語文不是最重要的,即使英語再好,沒有話題與外國友人聊天,也是枉然,她建議大學生應該多吸收國際事務,廣交外國友人,提升自己的國際觀與視野。

台灣大學中文系學生黃琪真也曾多次參加國際活動,包括在紐約舉辦的聯合國虛擬會議。黃琪真說,台灣受限於國際情勢,很多會議無法參加,先天已落後他國很多,若不藉由學生或民間的活動,將更無法提升台灣的能見度。

「台灣的學生就是缺乏自信心」黃琪真說,參加國際會議時,一到休息時間大家都紛紛與他國代表聊天,交換訊息,台灣學生卻坐在位置上,不敢開口與人交談,自信心嚴重不足,她呼籲所有的大學生不要羞於開口,要勇敢展現自己、積極參加國際事務、拓展視野,提高台灣的國際能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tnueng 的頭像
    ntnueng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學會部落格 THE BLOG OF NTNU ENG★

    ntnu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